行业动态
当前位置 > IOS/安卓通用版/手机App下载 > 媒体中心 > 行业动态 
职场人士,如何远离抑郁困扰
发布日期:2015-07-24     发布者:蓝海股份     浏览量:1902

 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生活、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,抑郁、焦虑、紧张、烦躁、担心、恐惧等各种负面情绪甚至心理问题日渐突出,为此,世界卫生组织发出预警:“没有精神健康,就没有健康”。

  健康是一个人在精神上、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。在人生的不同时期,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有所不同。如何及早发现问题,走出情绪洼地,维护好心理健康?记者为此采访了我省心理精神科专家,为你解惑释疑,并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。

  他为什么高兴不起来?

  杨先生今年40出头,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销售经理,不仅在工作上出类拔萃,业绩突出,而且家庭也幸福和睦,亲朋好友都以他为荣。可杨先生对拥有的一切,却高兴不起来,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好,终日忧心忡忡,愁眉苦脸,唉声叹气。开始家人以为是工作劳累紧张所致,后来发现他整天疲乏无力,睡不着觉,情绪越来越低落,才意识到是不是病了,家人先陪他在综合性医院做了多种检查也没发现问题,最后在医生建议下来到心理科就诊,医生确诊杨先生患上了抑郁症。

  据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倪爱华介绍,抑郁是心境的短暂或长期改变,它可以作为一类无特异性的症状出现在多种疾病里,也可以作为一种障碍独立存在,医学上称之抑郁症。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有情绪持续低落,感觉没有兴趣,没有精力,没有意思,活着没有价值,工作、生活能力下降,大多数人还伴有躯体症状,如食欲差、肌肉酸痛、头痛、失眠、疲劳、出汗、心烦、焦虑等,抑郁症在全球10大疾病负担谱中名列第5,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第2位。在我国,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%-5%,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。值得警醒的是,抑郁症患者中有25%的人有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,自杀率比正常人要高20-50倍。

  “重压之下的中年人成抑郁症的高发人群。”倪爱华介绍说,在各大医院精神科门诊接诊的因抑郁症就诊的患者中,职场人士占了很大比例,且大都是各行各业的中青年精英人士。这部分人大多是事业型的,往往个性都很强,追求完美,对自我要求及期待过高。在激烈的竞争中,一旦达不到自己的目标,比如没有得到升职、提拔等,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,内心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。外人看到他们的只是光鲜的表面,却不了解他们内心的挣扎。要强好面子的个性使得他们心里有郁闷也不愿与别人倾诉,只能独自面对。

  “如果心中的苦闷、焦虑、悲痛、惊恐等负性情绪,持续时间过长、强度过度,会严重影响本人或周围人的生活、学习、工作,就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。”倪爱华提醒,这时一定要及时干预,不能任其发展。

  抑郁症不是“心眼小”、“想不开”

  倪爱华介绍,虽然经过多年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,人们对抑郁症已有了一些了解,但还远远不够。调查显示,我省18岁以上人群中,抑郁症的精神科门诊就诊率为35.56%,住院率仅为28.89%。也就是说有大部分人群得不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。

  之所以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率低、就诊率低,倪爱华分析其原因认为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:一是有不少患有抑郁症的人不了解抑郁症的知识,根本没有察觉到自己得了抑郁症;二是有的病人或家属会把抑郁症等同于“心眼小”、“想不开”、“太认真”等个人性格问题,家属不认为是病,也不鼓励患抑郁症的亲人去看心理医生,往往容易耽误病情;三是对于某些轻度抑郁症病人来讲认为自己的问题通过外出旅游、换个工作环境、加强运动等能“扛”过去;四是当抑郁症伴有食欲下降、疲劳等躯体不舒服的症状时,会被误以为是躯体有问题,尽管在神经内科、消化内科、心内科等多个科室做了多次检查,检查结果正常,病人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抑郁症。

  倪爱华指出,导致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,首先是遗传和自身生物因素,是患者体内传递快乐信息的神经递质减少了,这是导致抑郁症最主要的原因。其次,个人的性格或个性、社会压力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也是导致抑郁症的促发因素,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,“心眼小”、“想不开”。它是一种心理疾病。有些轻度的抑郁通过心理行为调节可自行缓解,比如与季节有关的抑郁情绪,或某些生活事件引发的短时间的不良心境,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干预。如果诊断为抑郁症,就不能单靠自己来调整了,应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。临床统计发现,抑郁症第一次发作治愈率在75%,第二次则降至50%,约1/3的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,成为难治性抑郁症,还可能导致自杀的恶果。

  多种途径减压,筑牢心理防线

  在现实生活中,压力随处可见,不如意的事经常发生,如果不能泰然处之,很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,导致精神(心理)和身体上的疾病。倪爱华指出,职场人群面临的压力更大、不确定因素也更多,更容易出现情绪心理问题,所以,职场人群尤其要关注自己的情绪,像重视身体健康那样重视心理健康。心理疾病同其他疾病一样,预防胜于治疗。大家平时不要积压不良情绪,学会多种途径为自己减压。

  了解自我,悦纳自我,不对自己过分苛求,知足常乐。一个心理健康的人,既能了解自己,又能接受自己,并具有自知之明,不会和自己过不去,也不会制定不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。同时,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,也能安然处之。倪爱华建议,为了避免挫折感,应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,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就,有知足常乐的满足感,自然会心情舒畅。

  培养积极心态,补充正能量。倪爱华指出,通常人们很容易认为是事件本身引发了情绪的改变,其实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发了情绪问题。同样的一件事由于角度和观点不同,思考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。所以,学会换位思考,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,较为客观地处理生活中的人和事。改变思维方式,情绪也会随之好转。

  同时,学会比较也很重要。倪爱华认为,生活中多数人习惯于和最好的比,比来比去,心理就失衡了,压力就产生了。每个人尤其是对自己要求较高的人要真正学会比较,多往下看,多与不如自己的人比,这样心理就会释然很多,这是最简单的心理调适。

  坚持体育锻炼,做到运动减压。研究表明,运动能改变脑内的神经递质,运动中的人体会释放一种“快乐因子”内咖肽,它是人体的自然抗抑郁药物,有助于改善情绪,能让人感到愉悦。快步走、瑜伽、跳舞、慢跑、骑自行车和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锻炼。

  多交朋友,多找人倾诉烦恼。把所有的抑郁埋藏在心底,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,应多交不同行业、不同职业、不同单位的朋友,这样的朋友不同于同事,不存在压力与竞争,可以无拘无束地说自己的心里话,在尽情倾诉中,内心的郁闷、压力也随之得到释放、排空,心情得以彻底放松。

  热爱生活,多培养兴趣爱好。如果生活太单调了,没有别的乐趣,心理就容易出问题。比如可以打打球、听听轻音乐、看看喜剧片等,以欣赏的感受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,缓解压力,放松身心。珍惜和热爱生活,积极投身于生活,为别人做点事,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。

  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。如果焦虑、抑郁情绪得不到缓解,出现想自杀的念头,也不要悲观恐慌,一定要找专业医生诊治。目前新型抗抑郁药物很多,而且效果好,不良反应少,在医生指导下足量足疗程服用均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。

  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,若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


1543473341119959.png

咨询电话
400-699-7800

咨询邮箱
news@blueseahr.cn

客服质量反馈邮箱
bs-qc@blueseahr.cn